近期,跟着电影《只此青绿》热映,宋代名画《千里江山图》这一国宝文物又“活”了起来,“青绿IP”再度破圈。这抹共同的颜色穿越前史长河,激活了观众心里的民间传统文明基因,也唤醒了博物馆中的“青绿”瑰宝。
提到青绿色的文物,人们最了解的大概是青铜器。它们多由铜、锡、铅的合金铸成,初时金光闪闪,历经年月腐蚀后转为青绿色。青铜器带着韶光沉积的色泽,深邃而古拙,向世人诉说着那些关于权利、崇奉与艺术的陈旧故事。《“西”世瑰宝·博物志》第18期,咱们共赴一场跨过时空的“青绿”之旅,探寻广西青铜器中包含的前史暗码,感触那份来自远古的呼喊与现代的回响。
这个十月,“青绿热潮”也刮到了广西。10月1日至11月3日,“铸于铜 融于心——广西收藏青铜器中的‘三交’印记”特展在广西博物馆展出,全区20多家文博单位收藏的150余件/套青铜器文物冷艳露脸,叙述各民族往来沟通融合的故事。不少观众前来打卡“青绿系”文物,领会广西青铜文明的共同魅力,品尝那抹历经千年仍旧动听的青绿之光。
青铜器在开始制造完结时是金色或许黄色,所以在古时被称为“吉金”。大都青铜器在韶光的腐蚀下,因氧化和生锈而披上了一层青绿色的外衣,成为了咱们今天所看到的容貌。
但是,也有一些青铜武器在制造时表层通过特别处理,抗蚀防锈能力强。如越王勾践剑,有着“千年不锈”的美誉,现在仍旧保持着初铸时的灿烂;还有一些青铜器的保存环境较好,藏于水下,如1992年广西南宁邕江水下捞获的云纹三角形铜匕首,历经千年仍闪耀着金色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