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阳是一个古老的地名,也是中国最早的酿酒起源地之一,周之古兹,晋之西河,唐之汾州,宋之汾阳,都指向于此。几千年来,汾阳美酒就像一股充满了许多活力的洪流,在中国酒文化的长河中奔腾不息。它那种与时俱进的酒质、迷人的酒感以及高雅的酒韵,始终为国人所喜爱。无论从何种角度探讨中国的酒历史,都难以离开一个汾阳的“汾”字。
然而,汾酒的由来并不是一成不变,而是根据不同的历史阶段,依据社会生产力的不同能量,在不同的时期,酿造不一样的“汾酒”,这一点,我们大家可以从存世的汾阳酒具中得到印证。
酒是可以消耗的液体,消费了、变化了就不复存在;而酒器酒具则是永恒的固体存在,它永远会告诉你,历史上的出现了什么样的酒。
可喜的是,在当今汾阳,有这样一家酒具博物馆,用它富足的藏品和精彩的陈列,告诉你汾酒的历史与变迁。这家酒具博物馆就坐落在汾阳杏花村的新晋商酒庄集团。
新晋商酒庄的主人是侯清泉。这是一位对汾酒充满乡土热情的进取之士,这是一位对汾酒历史有着杰出贡献的大收藏家。他半生心血都倾注在汾酒的长流之中。
现在,请大家和我一起走进新晋商酒庄集团的酒具博物馆,唤醒那些沉睡千百年的汾阳酒具。
汉代以来,中国的谷物发酵酒蓬勃兴起,分成了两大类别,一类是浊酒,也叫白酒(切记:不是今天的白酒),另一类是清酒。它们都属于中国早期的米酒。浊酒酿造时间比较短,用曲量较少,酒液稠浊而酒精度偏低,酒成熟快而保存期短;清酒酿造时间比较久,用曲量较大,酒度稍高且酒液较清,保质期也长一些。从品质上说,清酒优于浊酒。
·新晋商酒庄集团酒具博物馆馆藏的汉代清酒龙柄温酒器,当时的清酒可以温着喝
汾酒著名于史册,首见于北朝时期,当时的汾阳酒有了专属名称,叫做“汾清”。《北齐书》卷一一《文襄六王传》细记载当时的北齐武成帝高湛给康舒王孝瑜写信:我在晋阳喝“汾清”酒,你在河南喝“邺酌”酒,你我遥相对饮。北齐武成帝高湛,公元561年即位,在位四年。
“汾清”一直流行到元朝,品质升级,达到了黄酒的境界。但由于历史的惯称,元朝的汾阳人还是喜欢把汾阳黄酒称为“清酒”,正是如此,新晋商酒具博物馆所藏的元代酒瓶(近代称为梅瓶)上,才会书写着“好清酒”字样。
·元代汾清梅瓶,高28.5厘米,最大腹径14厘米,瓶身书有“好清酒”三字
新晋商酒具博物馆藏有宋金元明四代的各式梅瓶,数量之多,引人注目,其中有些梅瓶都传世于汾河流域,说明以汾阳为核心的酿酒产区在历史中一直引领风骚。
按汉唐之间的酒产品,并没有特殊的酒包装,虽然人们也使用专制的酒器盛酒,但随意性很大,容器或大或小。宋朝的成品酒采用了标准化的措施,广泛使用瓶装,每瓶容积相等,大致一升至三升不等。这样一来,酒的使用就有了比较精确的量化单位,专门盛酒的酒瓶应运而生。
宋人逐渐把成品酒称为瓶酒,有“大瓶”、“小瓶”、“银瓶”、“经瓶”等称呼。其中经瓶是一种身形细高修长的盛酒之器,通用了宋金元明四代,近代人称其为“梅瓶”。
·明代青花龙凤梅瓶,高31.5厘米,为嘉靖年间民窑制品,这是中国古代用梅瓶盛酒的最后余光
需要指明的是,宋金元明四代的梅瓶,大都是用来盛清酒或黄酒。明代中期以后,梅瓶逐渐发展为艺术品,就不再用作酒具了。
元朝时,中国酒界引进域外蒸馏法酿制出谷物烧酒,当时称为“火酒”、“酒露”、“汗酒”、“气酒”,或按译音称为“阿剌吉酒”,现代人称之为白酒。
汾阳人率先开酿谷物蒸馏酒,时称“汾州火酒”。至于“汾酒”一词用来专指蒸馏酒,那是明朝晚期以后的事情了。
汾州火酒的酒度非常高,诞生之日起就改变了中国人的饮酒模式,甚至整个酒界不能再使用以前的所有酒具,必须重新配备器型很小的火酒酒具,于是,专属于中国蒸馏酒的小容器、小酒壶、小酒盅和分酒器被开发出来。能这样说,判断谁家首先开酿蒸馏酒,谁就要拿出最早使用的配套酒器,而新晋商酒具博物馆则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这就是他们馆藏的“元青花汾州火酒分酒器”。
·元青花汾州火酒分酒器,高10.5厘米,最大腹径9厘米,此器为新晋商酒庄集团酒具博物馆镇馆之宝
位于汾阳杏花村的新晋商酒庄集团的酒具博物馆,是我国大型酒具博物馆中的佼佼者,这里不但以馆藏丰富而著称,更重要的在于馆藏的酒器酒具能够见证中国酿酒的时代变化,有助于中国酒史的断代和研究。我们大家都希望,新晋商酒庄集团的酒具博物馆还能深入发掘,贡献出更多的历史精华。
王赛时,中国酒史学家,山东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长期从事中国酒史、中国饮食史的研究。出版过《中国酒史》等多部著作,填补了中国酒史研究的许多空白,在国内外学术界都有重大影响。
王赛时还致力于中国酒文化的传播事业,曾为国内诸多酿酒企业制定过文化方案和博物馆方案,参加过“中国酒都”、《中国名酒志》等国家项目的认证工作,并长期为源坤和酒育全国品酒师培训班授课。(王赛时)
1. 凡本网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 的全部作品,版权均属于消费日报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有关规定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消费日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是传递更加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线. 任何单位或个人觉得消费日报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消费日报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对应措施。
4. 消费日报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5.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消费日报网不负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