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湖北频道6月26日电(记者俞俭喻珮)少小时千百遍踏过乡间的小桥,从没想到会有一天要建跨江跨海的大桥;而父母所取名字秦顺全似乎赋予一种希望,注定他会与通江过海的大桥结下不解之缘,天堑通途“顺”畅行。
今天,身为中铁大桥局科技委主任的秦顺全,正是凭着对桥的钟情挚爱和专心致志研究,以勇于创新的精神,使无数天堑变成通途,推动桥梁科学技术创新,解决了无数个桥梁建设技术难题,创下中国桥梁史上数项第一。
大学时代,秦顺全曾从成都赶往几百公里外的重庆去看长江大桥;西南交通大学桥梁及结构工程专业研究生毕业后,他有幸到中铁大桥局工作,那里紧挨着武汉长江大桥,他常常面对浩浩长江,怀着崇敬之心无数次观摩这座“万里长江第一桥”。20多年在桥梁界矢志不移的努力,秦顺全于200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最年轻的“桥梁院士”。
参加工作到1994年担任中铁大桥局勘察设计院副总工程师7年时间,秦顺全一边跟着设计师做基础性绘图工作,奠定了他桥梁设计的专业基础;一边潜心于桥梁设计施工的科研创新,获得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的“无应力状态控制法”就是这一段时间研究成果。当然,他做梦也想着有那么一天自己要设计“大桥”。
从他主持设计的第一座桥海口世纪大桥开始,已经主持了30座江河湖海大桥的设计、实施工程技术工作,这一座座大桥,构成了我国新时期桥梁建设跨越式发展轨迹。
他主持设计和参与建造的芜湖公铁两用长江大桥、武汉天兴洲公铁两用长江大桥,继武汉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九江长江大桥之后,成为中国桥梁史上的第4座、第5座里程碑。他主持设计并参与建造的南京大胜关高速铁路长江大桥、武汉天兴洲公铁两用长江大桥,2010年和2012年分别获得国际桥梁界著名的“乔治 理查德森奖”,此奖每年只授予近两年内在全球范围内对桥梁科技、设计和施工做出卓越贡献的一项工程。
采访中,武汉天兴州长江大桥屡被提及,这是秦顺全院士的得意之作,是创新的集中展现。这是一座公铁两用钢桁斜拉桥,是目前世界上最大荷载(四线铁路、六线公路)、最大跨度(主跨504米)的大桥,以跨度、宽度、速度和载重刷新四个世界第一。不仅成功运用了“无应力状态控制法”“三索面三主桁新结构”,而且在建设过程中,首次研发采用了大型深水基础钢吊箱围堰整体浮运定位和施工全套工艺流程围堰带载升降调整新技术。这些技术探讨研究成果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为大型深水基础施工提供了新的方法。采用了钢梁桁段架设新技术,将钢桁梁单根杆件在施工现场逐一拼装的传统施工方法改进为桁梁节段工厂制造、现场整段架设安装新工艺,实现了钢梁整体架设,节省了工期和成本,大幅度的降低了施工作业风险,保障了施工安全。“三索面三主桁公铁两用斜拉桥建造技术”获得2011年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武汉天兴州公铁两用长江大桥的建成,标志着我国的建桥技术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受到国际桥梁界关注。
创新是无止境的,创新是桥梁建设之魂,秦顺全主持设计、施工的每一座桥梁都有创新,都有技术新突破。他率领专家组研究提出的“海上长桥整孔箱梁运架技术及装备”在杭州湾大桥和东海大桥获得成功应用,减少了海上作业时间,规避了施工作业风险,有效地保证了工程质量,实现了跨海大桥建造技术由传统工艺向先进工艺的转变;他主持了澳门西湾大桥关键技术探讨研究,提出“双层桥面无隔板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斜拉桥创新技术”,这两项沿海跨海桥梁工程新技术双双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20多年来,秦顺全一直从事桥梁设计、科研、施工及技术管理工作,在斜拉桥安装控制技术,大跨度桥梁设计、实施工程技术,海上大型桥梁建造技术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创新成果,还填补了桥梁科技装备领域多项空白。
秦顺全院士和他的技术团队引领的系列技术创新活动,有力带动了桥梁行业的技术发展,推动了传统桥梁产业的优化升级,对中国桥梁产业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他和技术团队还摸索并研究出了一套桥梁设计与施工绿色化、低碳化模式。他对记者说,如何节能和减少污染在桥梁设计和建造中考虑的慢慢的变多,要最大限度地减少建桥对环境的影响。“整体化、工厂化、快速化”实施工程技术的应用,促进了“节能、节材、节水、节地和环境保护”的实现,引领了中国桥梁产业节能减排和绿色示范工程的建设。
25日举行的湖北省科技奖励大会上,秦顺全院士被授予湖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他接受记者正常采访时表示,他的理想就是桥梁事业走向海洋,建更多跨海大桥,琼州海峡、甚至台湾海峡,在深海环境建超大跨度的桥,主跨1000米、2000米……(完)